诚信样板“星星之火”能否燎原? |
|
|
|
近日来,网上流传着一些诚信样板,为全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3月份,几名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在校园里开设“诚信小摊”,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开张一周盈利超百元。这种“卖家不在,靠买家自助选购、付钱、找零”的销售模式考验着社会的诚信度。 一个小摊无人看管、无人“收银”,每件货品均明码标价,人们购物后完全由自己往一旁的钱箱里扔钱、找零。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的这个“无人小摊”已经营业了20天。摊主是学生,白天忙着上课,晚上才去清点一下货物和钱款。 “因为我们是商学院的学生,这是一种经营模式的尝试,更是一次诚信的实验。社会上诚信缺失的例子很多,我们想看看校园里的状况。”小摊发起人之一的郭建龙说。 现在“无人小摊”在人大校园里的知名度已经很高。这个由包括郭建龙在内的5名商学院大一学生自行发起的“校园诚信实验”,经过一些人口耳相传,很多学生慕名前来“自助购物”。 “无人小摊”在人大“知行2号楼”的一侧。一个由鞋架改装的简易货架上,摆放着餐巾纸、荧光笔、橡皮等物品,价格贴在一旁。小摊旁“我们是1105”“我们为诚信代言”的标语很醒目,货架旁的留言簿上,是同学们买完东西后的感想和建议。 郭建龙告诉记者,“无人小摊”是受到外地“无人菜摊”的启发,“我们1105宿舍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觉得校园便利店的东西价格贵,还不太好用,就想自己摆一个小摊,既方便同学们低价购买部分日常学习生活用品,还可以进行一次校园诚信实验。” “无人小摊”从3月18日开张以来,从最初的很多人“围观”到现在的平稳运行,郭建龙坦言,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忐忑,担心没法做下去,没想到反响挺大,效果很好。“一件小事引起这么多的讨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需要这种互相信任、温暖的感觉。”郭建龙说,为了让“无人小摊”运行更加规范,目前正在积极和学校相关部门联系备案。 事实上,“无人小摊”不限于大学校园。2012年末,连续三个月的时间,在河南郑州市丰产路和政七街交叉口附近,有一位中年男子,每天都会拉上一面包车的鸡蛋在此等候,他原来的店铺拆迁了,担心拿着店里鸡蛋票的顾客找不到店家着急,因此在店铺旧址一等就是三个月。这个看似平常的等待,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和赞誉,他也因而在网络上被网民称为“诚信鸡蛋哥”。 近年来,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自助奶摊”、“无人报摊”等无人店铺。这些另类店铺的存在,为社会诚信注入了“正能量”。不过,“无人店铺”毕竟只是小范围的实验,诚信建设也不能只停留在道德层面。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要靠制度的“硬约束”。(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