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贷款以诚信为基石 推广要靠“养”诚信 |
|
|
|
“如果没有房子、车子或者单位收入证明,我们也很难凭信用从银行贷到款,更不要说能贷十万、八万了。”一位在杭州某国企工作的朋友说。不过貌似城里都很难推开的信用贷款方式,在浙江农村切切实实地推广开来了。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到当地信用社、商业银行贷款,三五万元,甚至十来万元的可以贷到。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信用贷款在农村的覆盖情况,2012年末全省信用农户已突破500万,达到53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7.79%。 信用贷款为什么能在农村顺利推开?笔者认为这与农村普遍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直接相关。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亦萧何,农民不像城里人有房有车等抵押物,未来的收入流情况也不明朗,造成了贷款难;但是其对资金的渴求,也促使了一些小型金融机构勇于创新,尝试纯信用贷款。 浙江一些小型金融机构实践,颠覆了人们对农村、农民诚信环境的固有判断,也给出一个重要启示:诚信是要靠培育出来的。关键是,银行要俯下身去,接地气,掌握农户的信用、经营能力、甚至人品等情况,赋予农民获得信用贷款机会。 其实细究下去,会发现信用在农村是有根基的。曾有银行客户经理说过,东挪西凑、拆东墙补西墙的人情借款,仍是大小农业主体的首要融资方式。而人情借款的实质就是信用贷款。龙游一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笔者,金融机构对当地农民近年来信用记录调查发现,涉农贷款不良率要比工商企业小很多。 诚信还可以慢慢地养大。随着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小额贷款已经难以满足农民需要。一些金融机构尝试推出大额信用贷款。德清农商银行的农民凭“人品”贷款,免担保贷款额度已经可以达到50万元,如果是小微企业主则可凭适当抵押或担保申请到最大额度为500万元的贷款;武义农合行的“新型丰收小额贷”按资信评定等级授予贷款证,并随着信用提高,授信额度也会水涨船高。 一套好的诚信培育制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德清农商行已根据道德积分评定,实现信用贷款发放100多户,共计11998万元。有1200余农户获得了武义农合行的贷款资金扶持,信用贷款还延伸到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而且两家银行都没因此出现呆坏账。 诚信的含金量提高了,农民会更加珍惜。提起自己有资格从银行贷款,农民朋友一脸荣耀同时,心里充满感激:“和亲朋好友借款是人情借贷,找人担保也是人情借贷,人情总没有制度稳,凭信用就能贷款,其实就是我们的资本。” 当然,仅凭诚信,难以将授信额度无限制扩大。它可以成为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药引子,再结合担保体系建设,农户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通道将更加宽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