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道德建设也应“触动利益” |
|
|
|
新华日报7月4日讯 “道德值几个钱?!”这话,曾是不讲道德者“理直气壮”的反问语。不过,如今道德真的变得很值钱。 近日,盐城盐都区文明办与该市黄海农商银行创新道德实践,在全省率先推出“道德贷”,道德模范贷款无需抵押和担保,徐兆学等三位道德模范,成为首批“道德贷”受益人。道德模范贷款,看似没有抵押和担保,但实际上,其高尚的道德标杆和强大的社会诚信,正是其无形的抵押和担保。这种抵押和担保,分量更足,含金量更高。 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离不开道德建设。一个道德滑坡、公德沦丧的社会,很难走多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各种利益调整面前,重利益、轻视或忽视道德的现象,却不断出现。有的见义勇为者,反被诬陷为肇事者;在一些地方,干部提拔使用,说是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结果却往往是溜须拍马者得益,等等。 讲道德吃哑巴亏,这种尴尬的社会现实,不仅腐蚀着社会风气,也在挑战着人们的道德观。赋予道德更多的“含金量”,让道德建设不仅“触及灵魂”,更要“触动利益”,不失为一个现实途径。“道德变成真金白银,是否会玷污道德之名,将道德建设功利化?”有人如此担心。这是多余的。因为真正追求道德者,不会在得失之间瞻前顾后。倘若更多的人因为利益驱使而走向“有德”,这难道不是莫大的社会进步吗?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后答记者问时曾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这也说明当下“触动利益”的极端重要性。 的确,在崇尚正当追求个人利益的时代,褒奖有德者,不能停留在精神鼓励,也应考虑用好利益激励。同样,对无德者,尤其是突破道德底线者,也当有“触动利益”的惩罚。过去,人们总习惯对道德沦丧者进行道德谴责。与利益驱动相比,“道德谴责”对无德者有时苍白无力。违背道德成本极低,而实际利益却很多,这也纵容更多的无德行为出现。不排队、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乱涂乱画……这些不道德现象屡禁不止,与之不无关系。近日,颐和园十多名男性游客同时面对外墙小便的不雅一幕,甚至引得外国游客边摇头边拍照,这该让我们在汗颜之后好好深思了。 惟有建立更多惩恶扬善的奖罚机制,惟有实实在在的“触动利益”,才能让有德者不吃亏,让无德者吃大亏,才能还原道德应有的至高地位,在全社会形成推动道德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