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条致歉”的诚信还需宽容呵护 |
|
|
|
11岁的刘一凡骑自行车不小心撞上一辆私家车,没人看见,他在接下来的2个小时里满是懊恼、忐忑、纠结等各种情绪,最终他拿来纸和笔,写下一封道歉信留在了车上。9个小时后,他收到一条长长的手机短信,对方不仅没有发脾气,反而满是赞赏和鼓励。(7月24日《三湘都市报》) 事情的结局皆大欢喜:一起刮蹭事故不仅没有引发冲突,反而让涉事双方结成了朋友,更是给全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我们赞赏孩子的“留条致歉”为事情开了个好头,同时也不要忘记,是车主的“大度免单”为事情漂亮结尾。 试想一下,倘若车主借机勒索、漫天要价,致歉的字条将成为要挟的证据、要价的砝码,也许某些称赞孩子留条的人会转而责怪他“缺心眼”,孩子单纯的心灵无疑将受到委屈和伤害。果真如此,那么孩子学到的将是另一堂“社会课”,他会用此次的教训告诉自己和小伙伴们:今后但凡遇事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否则只会授人以柄、贻人口实。 因此,真正的道德建立在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没有温情的双向互动,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美好。每一次善意之举是否能获得善待,对于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极为重要;在传递善意的接力赛中,需要有一个人率先起跑,也需要后来者稳稳接棒。 其实,“留条致歉”和“大度免单”都不是什么艰难的决定:“留条致歉”、为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是人的道德本分,“大度免单”、用宽容回馈孩子的诚信是长辈的应有风度。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一种道德自信——他们能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更要坚持一种道德自觉——既不吝啬释放道德善意,也甘当道德善意的传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