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率注水是欺世盗名 缺乏诚信 |
|
|
|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就业形势严峻。然而,不少高校方面传来的消息却截然相反,一串串数字把就业率撑得虚胖。如何防止就业率注水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特别是教育部近期重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必须遵照“四不准”原则,使得大学就业率统计更具操作性和约束性。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高校无视政府部门的规定,想方设法钻政策空子,在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上打主意,随意拔高就业率。在部分老师的直接干预下,一时间刻假公章、小超市签约、网购假协议……奇招迭出,就业率俨然成了一些高校的数字游戏,这些高校在游戏中赚取声望和利益。 高校乃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是探索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圣殿。但是对照一些高校缺乏诚信,公然教唆学生在就业率上造假的行为,公众有理由认为这些高校患有“人格分裂”症,其所高调标榜的“高素质、好品质”像一把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种现象是对政府、学生和社会的莫大愚弄,败坏世道人心。 按照国家政策,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将面临减少招生甚至停招的危险,而招生数量与政府教育经费划拨、各种科研立项、教师福利待遇等利益密切相关。“涉及整个学校荣誉”的逻辑,让注水就业率冠以集体利益的美名,这种虚伪与高校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遥相呼应。 要想改善目前这种状况,必须建立第三方跟踪统计制度,将学校从“运动员兼职裁判员”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完善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估体系,把握好“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尺度,避免脱离高校实际搞“一刀切”。防止学生被高校逼、高校被主管部门逼、主管部门被决策层逼、决策层被假数据迷糊误导的恶循环,让注水就业率和它的始作俑者趁早一并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