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治理家政业背后乱象 建从业诚信档案 |
|
|
|
家政服务行业既有较大的需求市场,又有大量的人员供应,被称为朝阳产业。但事实上,近几年山东青岛家政服务热的背后,存在着无证经营、价格恶性竞争、服务欺客等一系列问题。 现状:需求虽大 但服务质量没保证 刚生完宝宝的小袁,最近为了找月嫂的事着急上火。原来,生产之前,她在朋友介绍之下提前预约了一个月嫂,但是开始坐月子后,这个月嫂的服务令她很不满意,只好重新再找新月嫂,可问了几家家政服务公司,都说月嫂已经订满。 “去家政公司咨询时说得很好,月嫂不仅帮你做饭、洗衣服,还能给母亲做按摩、给孩子洗澡,结果来家之后她也就帮我抱抱孩子做做饭,别的都没干,一看就没经验。”小袁告诉记者,虽然这位月嫂没帮上什么,可是一个月的收费高达4000元。 随着这几年对月嫂的需求不断增多,月嫂的收入可以说一年一涨,但是服务质量却并没有跟着提高。不少月嫂或保姆只接受过两三天的简单培训就上岗,专业知识相当缺乏,其提供的服务与中介公司承诺的差距很大,这让许多母婴家庭苦恼不已。 “月子护理应该是医院护理的延续,每一位母婴护理师都应是一个好护士、一位好营养师,不仅需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岛城著名月嫂和育婴培训师丁菊芬说,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行业监管,月嫂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所持证件五花八门,消费者无法根据有效信息进行甄别。 其实,保姆、钟点工、养老护理工等其他家政服务业工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家政门槛低,不需要培训、不需要上岗证,使得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该行业,本身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再加上中介机构缺少对家政服务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上规范管理,使得服务质量根本没有保障。 治理:提高门槛 上岗人员需持证 保姆难找、钟点工难请、修理工难寻、纠纷难解……原本关系到每户家庭“幸福感”的家政服务业,这些年一直没有走出“平台小、服务难”的困局。究其原因,市场无序、管理混乱是主要原因。 意识到问题所在,青岛市相关部门决定从月嫂市场着手逐步扩大规范范围。今年初,青岛市家庭服务业促进会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进行标准的制定,四易其稿后,于近日出台了《母婴护理师职业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青岛月嫂市场会重新洗牌。”青岛市家庭服务业促进会秘书长王长城说,此次制定的是一个适用标准,既能满足当前实际需要,又具有一定超前性,以后服务标准不统一、没有统一机构鉴定发证的问题不会再存在。 除此以外,行业协会还将逐步推行母婴护理师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利用行业网站及时公开《标准》内容,使得消费者与家政服务公司信息对称。 据悉,针对家庭服务业整体行业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机构规模偏小、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青岛市政府已先后颁布了家政服务质量规范、家庭保洁质量规范、钟点服务质量规范、家政培训服务规范等5个地方行业标准,来规范市场行为。 根据市人社局出台的《关于实施家庭服务业技能培训项目的通知》,到2014年,青岛市将力争使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都能得到一次职业技能培训,使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均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实现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发展:大力扶持 完善三大体系 青岛市商务局统计显示,青岛共有各类家政服务企业1000余家,登记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每年可为20万户居民、上万家企业提供服务。 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家政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专业家政人员的数量尚不能满足20%家庭的需求。同时,家政市场对解决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大力扶持。 考虑到家庭服务业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这一问题,青岛市人社局对青岛市内从事家政、养老、社区照料、病患陪护服务和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家庭服务机构新招用本市城乡劳动者的,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家庭服务业岗位补贴。同时,政府还采用发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方式鼓励劳动者创办家庭服务机构。 为了改善目前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青岛市财政投资350万元,建设了集技能培训与鉴定、推荐就业为一体的青岛市家庭服务业培训基地,组织开展高级工、技师等级的家庭服务技能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000平米,培训工种21个,年培训能力5000人。 对家庭服务业的扶持除了资金和培训,青岛市人社局还积极开发打造公益信息平台,提供包括保姆、保洁、病患陪护、家教等8大类服务,并整合各类资源,从技能培训、开班备案、鉴定考试到推荐就业、政策落实,为家庭服务机构提供一条龙服务。 通过完善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和服务支撑三大体系,青岛把家庭服务业培育成了新的就业增长点加以培育。截至目前,全市家庭服务业员工制从业人员已达到1.5万人,非员工制从业人员约1万人。其中今年1-5月份新增从业人员5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