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论坛:诚信也需倒逼机制 |
|
|
|
最近,上海闵行区公益自行车项目因部分使用者“故意长期占有”,而不得不调整配置措施。该公益项目本来是为了解决当地居民通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由公共财政贴补设置的。然而,运行四年间,却有1200辆公共自行车出现非正常损耗。这一不文明现象,自然受到了舆论的谴责。 这些年,上海公共财力逐年增强,为民办实事,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服务大局、服务公众的自觉追求。1200辆公共自行车的损耗,一个区级政府的财力完全能够及时加以补充。但是,难度较大的却是文明素质的提升。追逐“小利”而漠视公共利益的相关案例,还有冒用老年卡免费乘坐地铁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反过来谴责地铁查票员多管闲事。这种对特定对象进行交通补贴的善举,原本是为了体现公共财政造福群众、提高老龄化社会幸福指数的理念,如今也受到了不应有的亵渎。由此看来,完全靠自觉自愿,还不足以形成全社会的文明。 按理说,社会发展了、人们富庶了,迈入温饱和小康后,行为上应该普遍具有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嘛。但现实的社会土壤中,有些人的心理状态还停留在 “饥饿阶段”,饥不择食地争小利。甚至,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也围着“钱眼”转,办事只为蝇头小利,成了现代版的葛朗台。有社会学家认为,贫穷也是一种思维状态,而现代版葛朗台就穷得只剩下钱了。至于诚信等公德,在他眼里恐怕是一钱不值的…… 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社会信用体系,它本身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减少交易环节、加速货物流通方面,起到了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的作用。一个缺乏诚信及社会信用体系支撑的地方,也必然是无法实现健康发展的区域。而在推进诚信建设进程中,“惩戒”应该和“鼓励”并重,两手都要硬!一些地方已经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如江苏省日前出台“失信惩戒办法”。根据相关规则,该省对自然人和法人的失信行为进行分类,将失信行为划分为一般、较严重和严重。严重失信的社会法人将被列为重点监控和监督检查对象,列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有效期7年。自然人信用行为一旦达到“较严重”级别,即会被取消3年内报考公务员的资格。如果失信行为严重,也将被列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黑名单并公开,有效期5年。由此可见,诚信建设不会自然进化,其进步也是需要倒逼机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