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80后”“90后” 员工如何管理? |
|
|
|
2013年,对于所有的80、90后来说,也许并不是很特殊的一年。但这一年,全国几乎所有的80后都已经告别校园、步入了职场,同时,部分90后也紧跟其后。而作为当前社会管理高层60、70后前辈们,其工作严谨、讲求奉献和规则,当他们遇到古灵精怪、个性十足的80、90后时,管理似乎就不再那么简单。
不少管理者前辈们在“控诉”这些“不懂事”的80、90后说: “这80、90后的员工管理起来真费劲!” “整天不是疯癫,就是蔫儿了似的,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啊!” “那些大叔、大妈管得也太多了,我愿意,管得着吗!” 为什么80、90后管理起来这么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许,是规则遮挡住了我们的双眼,没有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没有看到他们优秀的一面。因此,新的时代背景,面对新人,60、70后的前辈们也需要转换观念,用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掌握知人心术,让管理不再是难题! 走近80、90后:我的青春,我做主 话说“80后” “80后”,是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目前年龄介于22~32岁之间的年轻人群体。《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80后”约有2.04亿人。知名博主、明星姚晨说,80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是一群在冰与火中生存的职业人。 80后是很独特的一代,也是首批被“评头论足”的一代。8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不久,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计划生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学扩招、自主创业……似乎从一出生起,他们就已经站在了激烈、残酷的人生“战场”上——从各类重点小学、初中、高中、名牌大学,几乎每一场“人生战役”都是火药味十足。 同时,80后思维敏捷、学历高,相比前辈他们具备很多的优势。尽管如此,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备受时代变革和西方文化引进的强烈冲击,使得他们具有了坚强与脆弱并存,思维独立与心理依赖同在的一系列特征。 “独” 这是80后的一个共同特征,也被80后在职场创为一种“品牌”。在他们眼中,“我的范儿很重要”。他们看重自我,追求个性。但表现出的“独”,有时候也让前辈们头疼,他们似乎更愿意独自冲锋陷阵,而不愿意合作,因此有时会让人感觉“自我中心”。 自由、弹性 “求新求变”是年轻人的特色。无论是工作安排还是工作时间,他们都期望可以更灵活和有弹性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力和新异刺激有关,变化性和弹性可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成就动机大于现实 80后多数都工作时间不长,少数虽为管理者,但因为缺乏经验,有时难免遭遇起点高而成就动机过强的窘境。在心理动机理论中,成就动机可以帮助一个人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有助于成功。但如果动机太强,就会容易使人忘记眼前的实际,变得急功近利和盲目冒进,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规划,给事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青鸟综合症 “青鸟综合症”是当今80后中常见的一类职业困惑,而且高发于80后的一些管理者之中。就如童话《青鸟》中始终不放弃寻找青鸟,一直不停奔跑的公主一样,它表现为频繁跳槽,总是对自己现有的状况不满,而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总认为“理想在别处”。 也说“90后” 同“80后”一样,带着“自我”“叛逆”“另类”等标签的“90后”一代无疑也是现在风头正劲的争议话题。《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90后”数量约有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左右。电脑及网络的普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让“90后”有着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有更优越的物质成长环境。 个性张扬,很自我 城市中的“90后”基本为独生子女,生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他们个性鲜明、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强。但优越的生活条件、独立的成长环境、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与管教,也让他们在形成“唯我独尊”思想的同时,非常渴望独立,具有较强的叛逆意识,并希望通过张扬自我、表现自己来获得同伴的认可。 虽然“90后”也高喊“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口号,但与“80后”不同的是,衣食无忧的他们很少体会到来自生活的压力,这也导致他们竞争意识比较差,缺乏应对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舍我其谁”“唯我独尊”的自我中心思想,也让他们在团队中因过分关注自我的感受与利益,而较少考虑他人,导致团队协作能力较差。 追求快乐、“娱乐”生活 对于宣称“我每天可以吃得有限,穿得有限,花得有限,但是开心必须无限”的“90后”来说,开心、快乐、自由和个性无疑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他们贯彻“在娱乐中生活,也在娱乐中学习和成长”的生活理念的重要表现。 爱好挑战权威 很多老板对90后的印象是:“想法莫名其妙,总是挑战我,觉得我的一些做法不对……”的确,在90后的眼中,绝对权威并不存在,他们对权威的态度是“没有挑战过,绝对不服从”。所以在一些有明显管理漏洞的企业里,90后们常常会对60后、70后管理者有着群体性的对抗。 人际观是“关注我” 作为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被人注意。在人际交往中,90后员工的“被关注倾向”和“表现动机”都很高——他们希望成为团队的核心,能够被接纳、被关注。但因为缺乏足够的职场经验,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那么善于换位思考,常常会把对自我的要求等同于对他人的要求,对意见的接纳度也较低。 职场心理透视: 中国式“80后”“90后”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需要经历两个断乳期,一个是2~3岁,当儿童意识到自我的时候;另一个是成年期前奏。同样,对于刚离开学校参加工作的80后、90后来说,面对角色的转变,他们也要经历一次“心理断乳”的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心理断乳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参加工作前,80后、90后的人生轨迹大都由父母设计,独自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也不太懂得与人相处的技巧与方式。因此,即使参加了工作,在潜意识里也仍然把自己当作“孩子”,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角色的转换。参加工作之初,80后、90后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心理: 心高气傲,眼高手低。“总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说起话来信口开河,但让他做又做不好”。这便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曾对百余家用人单位做过调查,逾半数单位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愿意把重要项目交给至少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而对于刚毕业的80后、90后新员工,他们往往会由于目标定位过高、眼高手低等原因导致实际表现差强人意。 自信不足,妄自菲薄。面对来自工作压力、与领导和同事的人际关系、工作挫折等一波又一波远比学校里复杂得多的压力与挑战,80后、90后很容易产生种种不适反应。尤其对于那些学历不够高、学校不够好的人来说,“硬件”上的缺失与“软件”上的不足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诸如自卑低落、茫然无措等不良情绪,并进而变得不敢表现自己,谨言慎行、畏首畏尾,成为团队中的“边缘人”。 期望过高,心生失望。穿着笔挺的西装,坐在四季如春的空调房里,轻松地穿梭于网络与客户间,嘴里还不时地蹦出几个英文单词……带着这种对于职场的理想化预期,面对有着巨大反差的实际情况,很多80后、90后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专业不对口,工作条件、薪酬不满意……由此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角色固化,适应缓慢。“这个表该怎么填?”“客户来电话询问项目进度,我该怎么答复?”……工作主动性差、缺乏主见、不能担当…… 助80、90后心成长: 60、70后有高招 对于每一个刚参加工作的80后、90后来说,他们都是在经历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而能否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成功适应工作环境,除了要依靠他们自身的不断努力,管理也要讲心术,来自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积极引导,以身作则,让新员工在工作中找到价值。面对刚参加工作的80后、90后,尤其对于“眼高手低”和“期望过高”的新员工来说,管理者要通过积极的价值引导,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工作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激发其对工作的热爱与干劲。 以身作则,尽量不用简单地吩咐与命令,而是与他们一起行动,或者行动先,在行动中指点与提醒他们,并在工作结束后与他们分享经验与教训。与以往的“任务压出人才”的管理模式不同,在给80后、90后布置工作、分配任务时,管理者最好给出可选择的路径菜单,并不断关注他们的尝试结果,追踪他们的尝试感受,与他们一起反思。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新员工对工作的了解,更会建立“劳有所获”的积极心态,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有事多沟通,做80后、90后的职场前辈和朋友。工作是为了什么,要不要在这里?这个项目不会做该怎么办?参加工作之初,80后、90后很容易会因为遇到问题却无处求助而产生严重的无助感。这时,管理者要多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理出前进的方向。只要在管理中表现得不那么强势,愿意给予更多的分享,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能将成为60后、70后指导80、90后工作的巨大优势。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鼓励。在不断适应、成长的过程中,如同正在成长的青苗,80后、90后也需要更多激励的雨露。因此,管理者在任何时候都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与表扬,这不仅能帮他们在失败、受挫时重拾信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更大工作热情和动力。 也许,他们提出的想法和做法会让你觉得“异想天开”,不切实际,但在指出问题,批评、否定之前,管理者不妨先以包容、赞许的态度认可他们敢于发现、认真思考的精神,并在接纳有效建议的基础上,引导80后、90后结合工作实际去重新思考问题。 接纳、引导、鼓励、超越。一位哲学家说,时代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下一代人不听上一代人的话。当代的IT精英领袖马云也曾谈到:“我们的孩子永远超越我,我的父亲超越了我爷爷,我超越了我父亲,我也坚信我的孩子会超越我。曾经我们都批判80、90后的孩子们不承担责任,可是汶川、玉树大地震冲在第一线的都是80后,现在电子、科技等高技术行业,90%以上的员工是80后,几千亿的市场,几千亿的创新,他们创造的价值连父母想都不敢想。我爷爷相信报纸,我父亲相信收音机,我们这代人相信看电视,而孩子们谁都不相信,他们相信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只不过以不同方式向我们表达而已。” 也许,现在的你仍对80后、90后有着种种的质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当下和未来的社会主力军,他们会以自己独特的姿态、以全新的面貌在轰隆驶过的历史进程上谱写出专属他们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