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个人职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  
就业率造假,大学的“最后一课”?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3/8/16 16:21:06 人气:
 

又是一年招生季,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就业率”成为各高校形形色色的招生简章上最吸引眼球的噱头。

“看起来形势大好,可实际上几乎家家有水分!”尽管展示给家长和考生的就业数字“看上去很美”,北京某重点高校研究生部负责人赵岩却坦言“就业率注水早已成公开的秘密”:以他所在高校为例,今年对外公布的研究生就业率是95%,可实际情况却要“至少砍掉三分之一”。

“注水就业率”被曝光其实并非首次,教育部也三令五申“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必须遵照"四不准"原则”,但一些学校或明或暗诱导毕业生“炮制”签约的做法还是禁而不止。而如何打破“虚假就业率”怪圈,准确评价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成为“打假”背后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学生忽悠学校,学校以假乱真”

毕业一个多月,已经“就了业”的张丽,还在找工作。

“好好准备下,去浙江一个医院面试,成败在此一举了。”而就在前不久,这位湖北某医药学校大专毕业的女生,刚刚向学校递交了就业协议,上面赫然写着“已被武汉某标签公司接收”,“那啥都代表不了,只代表一个章。学校有规定,不交就业证明就不发毕业证,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托关系找单位盖章。”

和张丽一样,陈燕所在的湖北某职业学校也有这样的荒唐规定。更严苛的是,为了给学校装点“专业对口且就业率高”的门面,她“被就业”的工作还必须得和“专业相关”。万般无奈下,学护理专业的她求爷爷告奶奶,才在一家私人美容院盖上了章,而她同班的20多个同学里,有四五个都在这“就了业”,“没办法,找医院医生盖章太麻烦。一般给私人老板多说些好话,他们都肯帮忙。”

“反正只要一个章,大不了花点钱。”因为认识一家超市的老板,大连某高校毕业生李磊不仅早早“就了业”,还因帮着班里十几位同学“敲上了大红章”而小赚了一笔,“学校只认章,就了业就能成为一个有效分子,才没人看什么质量。”

这个就业季,和他们一样辗转求职后“被就业”的毕业生绝非少数,还有不少人在网上晒出了五花八门的“注水”就业方式:刻假公章“假装”就业、一个小卖部签下30名本科毕业生、百元网购就业协议……而被逼造假的原因也大致相同:对没能签约就业的学生,轻则派辅导员软磨硬泡、重点监控;重则扣留毕业证书,不予发放。

“不少学校就业季的主题就是"学生忽悠学校,学校以假乱真",就业率已经成为不少高校自欺欺人的数字。”某高校就业办负责人刘林无奈地说。

“被就业”坑害学生,更坑害教育

被人为“注水”的就业数字年年有、年年新,有网友感叹毕业生“神通广大”的同时,更调侃“大学教给学生的最后一课竟然是"造假"。”

可面对指责,杭州某高校的赵老师却显得满腹委屈:“老师压力也很大,毕业生就业时,班主任之间竞争很激烈,如果排名很低,以后的工作、待遇都会受到影响。”

而对于学校而言,就业率这个重要数字更是牢牢掌握着其“生杀大权”。

据了解,教育部曾在2005年发文规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而招生数量与政府教育经费划拨、各种科研立项、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密切相关。

“很多地方还把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和就业情况挂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点也不稀奇。”从事就业工作多年的刘林把这些规定称作牢牢捆绑高校的“紧箍”,让就业率造假成为不少高校的“无奈之举”。

“统计就业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专业设置、学校综合实力、大学生就业整体趋势,为之后的专业设置、均衡高校资源配置起到指导作用。”对于这样的“集体造假”,不少教育专家倍感痛心,"被就业"绝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种吹出来的"就业率"不仅使参考效果大打折扣,也是对教育理念的莫大(博客,微博)讽刺,既坑害学生,也坑害教育。”

就业率统计应采用第三方评价

“就业率"注水"现象,有违高校一直倡导的诚信建设,不仅对学校本身产生信誉危机,还会使社会产生人才信任危机,使学生个人产生新的学习无用论思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如是认为。

但不少专家指出,就业问题十分复杂,多年来不仅是国际社会上的一个难题,更是高校难以独自面对的棘手问题,“更何况,我国的实际情况还是让高校自身统计就业率,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数据的客观性自然值得推敲。”

有专家建议,在统计高校就业率时应引入第三方评价,由人社部门或第三方机构进行统计评价,扼住造假的源头。

史秋衡则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率造假问题,还应积极转变“敲个公章就是就业”的粗糙认定方式,更关注学生就业质量。他建议,教育部门可在政策分类引导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联合其他部委制定高校专业设置基准和产业行业标准,促使社会建立良好的就业结构与秩序,让高校从关注就业率这一外部因素,变为专注就业质量这一内涵要素,“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应该转变唯就业率论英雄的狭隘观念,允许一些高校转型期就业数据暂时很难看,同时督促一些乱作为高校要严格自律。”

 

全国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声明

    “全国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www.11-22.cn / www11-22.org)做为国家级最具权威的”个人诚信”服务平台,是由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主管单位:国家发改委)、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北京国创至信信息技术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台,是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由国家发改委主导、39个部委参与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有力补充。

    为维护互联网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本平台不接受任何未经允许的非法检测,对于任何未经允许的非法检测和影响本平台正常运作的行为,我们都将依照《刑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由公安等机关严肃处理。

    特此声明!

全国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

二零一九年

  

声   明 

    全国个人诚信档案查询网”及其所属的“全国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是经国家管理机构批准,由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社科院信用工作委员会、中国管理科学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北京国创至信信息技术发展中心共同运行的“个人诚信”服务平台。唯一网站名称为“全国个人诚信档案查询网,官方网址为:www.11-22.cn /www.11-22.org,官方中文网址为:www.个人诚信.中国,唯一服务电话为4006911229 

   为更好的推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平台的运行属于半公益性质,除一些增值服务外,档案查询等服务基本可以实现免费查询。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未经“全国个人诚信档案查询网”运行单位书面授权许可,均不得以“全国个人诚信档案查询网”的名义对外开展“个人诚信”“职场诚信”等方面的相关业务。 

    特此声明! 

全国个人诚信档案查询网 

2014年11月1日 

网址:www.11-22.cn 或 www.11-22.org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18612761122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15049304号-2
主办单位
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 北京国创至信信息技术发展中心(运营单位)

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