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道德失范 法治是“规”榜样是“范” |
|
|
|
9月11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广播电视总台协助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策划拍摄的专题片《道德失范怎么治理》,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兰州市民熟悉的“最美夫妻”李成环、龚大锬夫妇及兰州公益心等志愿者团队在央视亮相,再次引发大家对道德失范如何治理的热议(相关报道见9月12日《兰州日报》一版)。 从去年2月“凡人善举和你一起”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兰州好人”不断涌现,该活动已经成为兰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今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在进一步深化“凡人善举和你一起”道德实践活动的同时,开展了月评十佳、年评百家“兰州好人”活动,每月将推选出的前10名“兰州好人”推荐到中国文明网,参加“中国好人”的评选。 借助媒体和各种传播媒介,“凡人善举和你一起”可谓家喻户晓,“兰州好人”的事迹也一再触动了万千人心。之所以群众如此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榜样人物和事迹就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贴地气,近人情,不是高大全的说教,而是直击人心的感动。在最平凡处见真情,在最细节处显人心。他们的善行义举高不可攀的道德神殿,而是每一个人都能在日常小事中闪现出的一缕人性光芒。因此,这些凡人善举在当下这个道德失范的社会,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因为他们的力量就来自于人性中的真善美。 “凡人善举和你一起”弘扬社会急需的正能量,但仅仅如此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树立道德榜样,发挥示范作用,其实首先要做的不是寻找榜样,而是重建道德标准,梳理正确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社会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义利取舍标准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辽宁日报》在2011年底曾经做过一次新闻调查,梳理归纳出七类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人心冷漠,见死不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医患矛盾、不孝顺父母、利用他人善良骗取钱财、公民缺少文明意识、当“小三”傍大款傍富婆。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七种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无一不是私欲膨胀、利字当头的产物。在利益驱动的社会氛围中,一个人要想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仅仅靠内在于心的道德束缚,是缺乏制约力的。不道德的行为如果受不到法律的制裁,那些为恶者将沾沾自喜,以恶为能并大肆宣扬,那些为善者将失意落寞、悲观失望。如果这样的社会不公长久冲击着道德和良知的底线,极易造成道德底线的崩溃。 治理道德失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治。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仅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是远远不够的,对利欲熏心者无法产生效果。不处罚,他们的良心就不会觉醒。只有加大执法力度,增加违法成本,让造假售假者付出代价、受到惩要加大力度,深化措施,推动教育和治理由试点向全国范围推开,让群众看到明显成效。罚,才能使他们悔悟、使其他人不敢以身相犯。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治理道德失范,不能仅仅指望良心叩问,而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通过“凡人善举和你一起”这样的正面教育和正能量弘扬之时,也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用法治的力量确立社会道德的底线。只有把引领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文明行为,通过法律强制,打击各种罪恶,道德的规范才能确立起来,“凡人善举”才能真正落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