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外企业家及业界人士一致认为,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亟须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与风险管理”在近十几年的国际经济变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2001年的美国安然事件,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再到近两年爆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多与信用与风险管理息息相关。
信用建设工作亟待加强
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上,中国贸易促进会会长万季飞表示,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市场相比,信用与风险管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应进一步培养企业风险管理,打造和完善中国信用与风险管理体系。“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推进信用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创新,拓展对企业服务形式,加强中外信用与风险管理领域调研。”
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耿洪洲认为,受经济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商务领域诚信环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信用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他建议通过建设信用平台、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加强信用市场建设。“加快建设信用平台,完善商务领域信用信息库,采集企业信用评价和不良信用记录,逐步对公众开放查询。加快推进信用交易。缓解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推动建立商圈内企业信用档案,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商圈内企业开放特色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分期付款购买汽车、家电、家具等消费品给予补助。鼓励商业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展信用销售。”
不过,信用的过度使用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灾难。席卷全球的欧债危机的根源便是信用的过度扩张。
欧洲信用改革联合会(中国)执行董事柏为联认为,欧洲在信用与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可以给中国提供借鉴,未来十年中国需通过加强企业自律和信用管理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与欧洲有着相似的地方,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欧洲的危机应该给中国以启示。世界上的商业越来越互相关联,一个国家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也必然受到牵连。就像中国有发达的省份,也有欠发达的地区,欧盟也一样,有发达的国家,也有欠发达的国家。过去,国家主要依靠自身生产,而一旦成为欧盟成员,生产开始转移。比如,西班牙的经济构成较为简单,生产力比较低,只能发展旅游业,因为高新技术发展主要在德国。我认为,信用就好比汽油,引擎要运转就需要汽油,信用可以使各国更方便地开展贸易。”
柏为联表示,欧洲金融危机就诱发在一些信用评级相对滞后的地区。中国信用评级目前尚在起步阶段,对了解商业伙伴背景方面的工作往往做得不细致。欧洲是信用、银行、保险(放心保)公司和许多工具共同作用,企业拿到订单后,需要第三方判断能不能出货,出多少货,发生问题怎么办?经济好的时候,订单多,对信用要求较多;经济不好的时候,现金兑付迟缓,对信用的可靠性要求更高。
他表示,中国经济正面临着集中性风险,过于依赖房地产,进而牵扯到投资和银行贷款,一个行业倒掉容易形成“多米诺效应”。但由于中国的组织管理特点,能够保持较快和有力的反应,所以能维持稳定。人民币还没有国际化,能避免一些针对银行和金融系统的较大冲击。欧洲则缺乏制度防护,只能完全靠管理应对。人民币会逐步国际化,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那信用与风险管理就必须加强,否则将无法应对复杂的市场。市场要具有自律,未来十年,中国需要培养和构建企业的自律精神和信用意识。
“走出去”面临风险管理考验
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是处理信用危机的能力亟待提升,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也同样面临着风险管理的种种问题。占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信用保险巨头裕利安怡集团中国区负责人王惜真给即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议。“建立内部的信控,尽量了解对方财物状况,同时关注经济形势与所处行业的风险。中国企业应该关注国际惯例中都会去关注的,不仅是交易对手本身的行业风险,也要关注国家的政策风险。”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王君也在会上指出,商业银行借款人的行政背景以及存款利率管制,是中国信贷改革面临的两大挑战。其认为,中国商业银行至今依然在大量道德风险中运行。
在王君看来,中国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存在着问题。借款人往往有行政背景,贷款在隐性政府担保的情形下进行,这导致银行疏于核实其还款意愿和还款来源,造成不良贷款,“这是中国信贷改革的首要挑战”。
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人民币,下同),连续7个季度上升,并创下2009年6月末以来的新高,不良贷款率为0.96%。
此外,王君还指出,存款利率管制也是制约信贷改革的因素之一。虽然目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全面放开,但存款利率浮动仍受限制,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仍然较低。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依然丰厚,而这也将使信贷改革步履维艰。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报告显示,放开贷款利率将使银行业利润增速降低1-1.5个百分点。而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8.9%。
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由中国贸促会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共同主办。自2004年启动以来,已成为我国信用和风险管理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