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建设推动社会诚信重塑 |
|
|
|
许多人有这样的经历:着急办房贷,等到银行审核才知道,有一张久未使用的信用卡还欠着费,办理房贷受阻。今后,这样的尴尬有望避免。据新华社报道,10月28日起,北京等9省份居民可登录央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查询本人信用报告。 从曾经的个人可在央行各分支机构现场查询个人信用记录,到今年3月苏川渝三地试点网上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再到如今网络查询推广到9省份居民,这是中国完善征信体系的一小步,却是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与用户实现信息对称的一大步,更是唤醒和提升个人信用意识的重要一步。尽管,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信用卡消费、房贷车贷消费等在中国日益兴旺,个人信用记录深刻影响着公众的金融生活、日常生活,但不得不说,人们对信用的作用及危害还了解甚少,个人信用意识依然淡薄。具体表现为,“征信”、“个人信用记录”等词汇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新鲜事物,类似信用卡欠费、未及时还房贷车贷的失信事件更是屡有发生等。 当然,这也可视作征信体系不完善的表现,但国际上那些推行征信制度上百年、征信体系完善的国家的经验也表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完善征信体系的同时,也离不开公众支持——即了解信用的作用及危害、个人信用意识强烈——这就像一个硬币分两面,缺一不可。 而这些国家的经验还表明,随着人类社会从实物经济、货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信用早已超越道德范畴,进入经济领域。而个人信用记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互不了解的问题,减少了交易成本,征信或个人信用记录可谓发展信用经济的坚实保障。 对于个人而言,信用记录则被视为“经济身份证”或“第二身份证”,“良好的信用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好信用可以成为个人无形资产甚至能“当钱花”,方便个人贷款、融资;反之,失信、不良信用记录将让信用变成不良资产,因小失大,成为再次贷款、融资的拦路虎。 去年,中国信用卡交易金额达10万亿元,今年前9月,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8.7万亿元,显见中国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如此,不管是出于经济发展需要,还是公民生活需要,都缺不了法律层面、制度层面的征信体系建设,也缺不了公众信用意识的觉醒和提升。目前,征信体系建设在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已获突破,个人信用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就尤显迫切。 在此背景下,央行此次推出互联网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就尤具观察意义。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与用户实现信息对称,不仅方便公众查询,更可让更多的人主动关心、了解自己的信用记录,唤醒和提升个人信用意识。 可以设想的是:这种查询和互动,不仅让那些有失信行为者尽快消除不良信用,重塑信用,提升个人信用意识;也可让那些尚未发现失信行为者随时了解自己的信用记录,唤醒个人信用意识,珍惜信用记录,做好信用记录积累。 而个人信用意识的觉醒和提升,信用意识深入每个人的潜意识,爱护信用从平时点滴做起,将带来注重个人信用建设和管理成为个人日常生活习惯,进而提升社会信用意识,全社会信用状况获得根本改善。 千金难买好信用。随着社会信用意识浓厚,人们宁失房子、工作、金钱也不愿失去信用,经济领域的信用建设,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诚信重塑与提升。这对于诚信滑坡越来越引发忧虑的中国,十分重要。 即便这些还只是远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信用建设终归已经循序渐进展开,中国的信用新局面、信用新时代,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