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报告自查倒逼诚信成习惯 |
|
|
|
建设诚信社会,不能单靠公民个人的自觉性,更要注重制度设计。央行启动信用报告上网查询,正是这样一个创新之举,既给信息主体提供更大便利,也可促使信用管理走出神秘变成一项社会常识。 从昨天起,我省居民可上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了。网上查询的启动,将使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更为简便和大众化,也有助于提醒公民在信用管理方面“绷紧弦”。这是用制度帮人们养成良好习惯。 信用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也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证。近些年,随着金融产业深入生活,个人信用的作用已开始显现,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社会主体对此没有概念。一些群众把还贷、还款、水电缴费等当成生活琐事,想起来就做,一忙起来就扔到一边去,结果虽然没有逾期的故意,却确实出现了种种失信行为,给信用记录抹了黑。 为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央行在2006年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查询服务也于2007年开始。但由于接触较少,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民众不知道个人信息报告为何物,更遑论有意识地进行信用管理、避免信用污点。等到不良记录对贷款、租房等事项产生了影响,这才“如梦初醒”,但此时损失通常也无法避免了。 从这个意义说,建设诚信社会,不能单靠公民个人的自觉性,更要注重制度设计。央行启动信用报告上网查询,正是这样一个创新之举,既给信息主体提供更大便利,也可促使信用管理走出神秘变成一项社会常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近些年来许多地方也自发进行了尝试。一方面,“诚信黑名单”越来越全面、细化;同时,它也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能直接影响社会生活,并成为群众的“行动指南”。例如,今年7月份,江苏省出台了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失信惩戒试行办法。依据该办法,个人拖欠公用事业缴费、交通违法、实施家庭暴力及不履行赡养抚养义务、行贿受贿、制假售假等都属于失信行为。而惩戒措施中,已有欠缴水电费半年者禁止报考公务员的设计。对比这一办法,群众自然可以注意到哪些地方得改变了。更明显的例子是,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政策中,将“不良信用记录”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标准,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6月,这项考核已帮助各类机构追缴逾期欠费近千万元。 通过制度创新的推动,在陌生人社会失信“无人知”、“无人问”的状况将逐渐得到改变,而“失信寸步难行”也将不再是一句空话。当然,信用管理和利用不能被无限夸大,制度设计必须严谨、慎重,必须充分尊重、保障公民和法人合法权利。尤其是在某项规定与个人信用“挂钩”之前,必须做缜密设计并广泛征集民意,避免出现“误伤”和“恶法扰民”的现象。此外,也要保障公民对个人征信记录享有的知情权、异议权、纠错权和司法救济权等,保证“制度红线”更好地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