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生诚信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
|
|
|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德育发展,推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推进德育教育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进度,提出了五项要求,从课堂教学改革、社会实践内容、校园文化创建、教师队伍示范和网络文化引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研究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文化教育。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每一名青少年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记进学生成长记录。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作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教育。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研究制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划定教师基本工作要求和品德、政治、法律底线。继续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活动,发挥优秀教师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建设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探索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普遍开设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博客和校务微博微信、班级微博微信,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网络。启动实施“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项目”,把校园网打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