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高跳槽率的背后 |
|
|
|
近日,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发布《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报告称中国职场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两年。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要跳槽。数字本身的科学性值得推敲,但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应引起思考。(《北京青年报》10月24日) 高跳槽率虽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毕竟高校毕业生是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主体。目前,来自大学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尚没有出现如此高频的离职率。毕业生求职的影响因素中,大城市、高薪、稳定性依然位列三甲。但现实远没有预期那么美好,鉴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持续减少,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比重在不断加大。就业稳定性呈下降趋势,初次就业违约率有所提高,入职后第一份工作的年限明显缩短。也许领英的报告所揭示的状况就是毕业生不远的未来,应引起高校、企业及政府的充分重视。 注重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高校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分析自己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曾在2014年“两会”期间提出,建议高校培养适应民营企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这是社会上近年来对高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就业市场需求的呼声的典型代表。 然而,就业市场的现实表明,仅仅改革职业教育还远远不够。大量的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生,也还处于就业期望值过高、研究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欠缺、在就业市场不受欢迎的尴尬境地。因此,高校应清醒分析市场需求,注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改变以科研论英雄的评价方式,鼓励教师更多投入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转变办学理念,敞开大门,主动将市场上先进的技术、前沿的动态以课程或讲座的形式请到学校来;踏踏实实组织好实习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去接触企业,了解真实市场信息;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端正求职择业心态。 加强大学生个人诚信建设 改变毕业生高跳槽率现状也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企业要树立依靠人才谋求长远发展的理念,要为产学对接、校企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并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建设良好企业文化,以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政府则应从政策、资金、培训等各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企业参与和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奖励,同时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将违约者纳入诚信黑名单,使其承担应有的成本。 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否具备诚信的品德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然而近年来,考试作弊、学术论文剽窃、大学生实习随意毁约、捏造成绩、编造简历、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等现象屡禁不止。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是要涵盖大学生在校期间各类信息,既有教育经历、培训经历、社团经历、社会实践、勤工俭学、证件证书、境内外交流等学习信息,还包含了学业成绩、任职记录、学期(毕业)评语、在校优良记录、在校不良记录、助学贷款记录等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内容。 毕业之后,“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扩充至就业后诚信档案,由用人企业继续记录,涵盖培训经历、工作经历、技能考核、业绩考核、奖惩记录和离职情况等诸多方面。同一份诚信档案按维护时间和维护主体不同相对独立存放、互不影响,实现诚信信息的多方持续积累和诚信资产增值。形成由个人、学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等多方共同记录主体诚信活动的全面、客观、动态和多方共建的电子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