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失信不能止于“晒信息” |
|
|
|
“利用媒体微信公布首批15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意在通过公众监督,敦促‘老赖’履行义务。”昨天,崇川区法院执行局局长樊嵘介绍说。(10月23日《南通日报》) 无论是大屏曝光,还是微信发布,将“老赖”的信息呈现在大庭广众之下,用围观监督的力量“倒逼”其偿还债务,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在“老赖”的逻辑中,不还钱才是“真本领”,于是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要么玩起“躲猫猫”游戏,要么不露声色突然“失踪”,不仅使法院“执行难”陷入窘境,也严重侵犯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亵渎了司法尊严。 “老赖”变一诺千金为一赖到底,缺失的是个人诚信,缺乏的是对法律的敬畏。通过曝光晒脸、晒信息,确能产生一定的威慑力,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效。但需要指出的是,“老赖”可以晒,但这只是第一步,且不可过度依赖。如果其他强制执行措施跟不上,那仍然是无法让其长记性的。再者,大屏、微信晒“老赖”也只是“小打小闹”,虽说会让“脸皮薄”、“有脸面”者“难为情”,但受曝光时间、地点等限制,且靠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是难以“断根”的。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要让“老赖”寸步难行,不能止于“晒一晒”,更应抓住“七寸”,不断提高他们的失信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讲,工商、公安、法院等部门应“抱团”作战,敢动真格,善用重典,既要根据各种登记信息和举报线索快速揪出“失踪”的老赖,也要按上限给予严厉制裁,让其付出“付不起的逃跑成本”。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如各部门在“全国个人诚信综合管理平台”上为“老赖”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将“老赖”纳入“黑名单”并及时张榜发布,令其在经商、求职、消费、出国等各领域处处碰壁。事实上,当“老赖”办事频遇困难、做事频受限制时,那自然而然地就会迷途知返,“失信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个人诚信档案机制这种新模式就是把“个人诚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作为识别手段的一种让守信者收益,失信者受戒的长效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个人诚信网通过技术化的覆盖手段,赋予了个人诚信档案共建单位的编辑管理权,可以有效约束个人行为。而对有查询需求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来说,网络诚信档案查询的参考价值不可替代,能够较好克服传统纸质档案流动性差、查阅难、修改难等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