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我卡”扶不起道德! |
|
|
|
河南焦作市惊现“扶我卡” 据《大河报》一则“焦作一小区为老人作‘扶我卡’ 请放心‘扶我’”为题的报道称,焦作市解放区焦西街道电翔社区祥和小区居民议事会近日设计制作了120张“扶我卡”,卡的正面印有老人的基本信息,与“被扶者后果与扶者无关”的免责声明,背面有老人子女的联系方式。 社区工作人员将“扶我卡”送上门,供80岁以上老人自愿领取,以解除老人担心摔倒后无人敢扶的忧虑。此则消息一经转载后,网友纷纷跟帖,表示不敢轻信,“一个破证有个屁的法律效力”,“不立法,不敢扶”。 自从2006年江苏南京的“彭宇案”之后,接二连三的类似案件不断被曝光,被撞与否的真真假假,让网友们无从揣测,最后只能接受一个一了百了的观念:不要多事。从“彭宇案”这一“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至今,已过去了八年之久,人们滑倒的道德似乎再也“扶不起”,年轻人越来越“不想多事”,出门遂成为老人及其子女们的一块心病。 焦作祥和小区以“扶我卡”支招,实在也是没有法子的法子,像一根利针,再次扎疼了人们的道德软肋。可惜的是,从网友们的反映来看,他们似乎已经对此免疫,令人不禁惊呼:倒下的道德为总是何扶不起! 罗曼·罗兰曾说:“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这种道德自觉的高度,或许不是人人皆可抵达,但至少在“彭宇案”之前,老人倒下或小孩摔倒,扶与不扶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然而,自从“彭宇案”们时时隐现之后,人们的道德观念似乎被颠覆了,在往常毋庸置疑的问题上踌躇不定、人人自危,最后只能选择漠然视之。客观来讲,这绝对是当下人们道德水准的滑坡。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于那些选择“不想多事”的人们。如果不是社会环境太恶劣,如果不是事件本身所蕴含的风险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试问谁会吝啬那举手之劳?恶劣的社会诚信环境,致使行善风险膨胀,极度消弱了人们积极向善的勇气。 从网友的言论来看,大部分人只是表示“不敢”,只有少部分人直接表示“不想”。尽管所造成的结果是趋同的,但我们应该看到“不敢”与“不想”之间的差异,“不敢”是迫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不想”才是发自内心的主观意向。只不过,人们太容易从“不敢”过渡到“不想”,如果社会环境的恶劣状况始终未能得到改善的话。 故此,要想改变人们在大街上表现出的这种冷漠与无情,重中之重就是努力提升社会的诚信指数,降低本不该有的行善风险。从这一层面上讲,焦作出现的这种“扶我卡”倒是给我们提供了某些启示。 诚如网友分析的那样,单凭一张由小区居民议事会制作的“扶我卡”,既无法律效力,亦无信用保障,还不足以真正改变已有的社会大环境。但这或许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某些借鉴,从而“脑洞大开”,让手头的工作不再是无头苍蝇。 社会的自我净化功能有一定的限度,当事件本身的影响渗透了太多社会领域,社会就好比一块海绵吸饱了墨水,墨汁或许能够挤干,墨色却必须通过外力的漂白,才能让海绵重返本色。 小区“扶我卡”只是一种象征,又一次扎痛社会道德软肋的同时,也为我们真正彻底根治“道德滑坡”综合种注入了一种新的药水:不要过于迷信社会自净,相关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重构社会诚信体系的重任。要从根本上解决信任危机和道德滑坡,必须从制度上进行保障,让好心人有好报,而不是要让做好事诚惶诚恐。同时,普及诚信、加强公众诚信度建设,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