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弊不诚信只是一半人的共识? |
|
|
|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或周围同学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66.6%的受访者感觉当前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50.6%的受访者建议严格考场纪律,杜绝大学生作弊。(6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相对于上面两个数据,54.3%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不诚信,这个数据更让我诧异。它意味着,仅有一半多一点的受访者认为作弊不诚实,那么,是不是近一半的受访者都认为作弊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学生对待作弊的态度,其实是中国人诚信意识的一种反映。 曾在网络上发现大学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宁愿没人格不能不及格,下联: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横批:一定要过!此次,中国青年报调查数据再次表明,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又一社会问题倍受关注,这不仅是学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不仅是社会出现了诚信危机的结果,实质上跟家长教育的期望倾向、学校诚信教育的失落以及社会教育制度上的失误等客观原因分不开。 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的考试分数直接与其学科评估及个人的评优、评奖学金等直接挂钩,尤其是英语四、六级的通过与否还与其学位获得和毕业后就业应聘条件等息息相关。有的大学生虽然明知学得不好,也很难通过科目的考试考核,但为了能拿到一张证书,最终还是选择了冒险的作弊行为试图通过考试。另外,我国教育长期重考试、重分数、重排名、重升学,而忽视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与创造能力开发的弊病,导致学生视考试成绩为最高追求,而教师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也表现出陈旧呆板,往往是照书出题并提前划定了考试复习范围,势必激起学生作弊欲望。而当作弊可以带来诱人的回报,当然就会有人敢去冒险。 当前,由于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物质利益、功利主义的干扰和冲击,许多大学生都患有“浮躁病”,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把心思完全用于学习,他们往往把上大学的目的理解为混张文凭作为今后就业的“敲门砖”而已。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并不感到羞耻,有的甚至因为作弊顺利通过了科目考试还引以为荣,这已经不仅仅是关乎一个人品质的问题,其本质上是与教育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分数而忽视品德教育,造成智育和品德的分离,以及更深刻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问题有关。同时,作弊现象还反映出我国现行考试的种种不合理,如考核形式单一使学生丧失兴趣、与学生诸多利益挂钩密切等。 遏制考试作弊的不良现象,应当多方面共同发力方能根治。对于学生方面,不仅是要加强个人诚信道德培养,还要把学校学习作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根本途径,不能凭侥幸心理应付式学习。对于学校方面,一方面应当广泛、深入地开展诚信考试的宣传与教育,有针对性地对考生进行心理疏导,保持其考试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减少考试失范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起学生在校期间诚信信用评估体系,并能伴随着个人诚信档案记录,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学生不敢冒风险通过作弊来应付科目考试。对于国家职能部门方面,应当加强考试立法,强化考试管理环节,不但要加重对考试管理失职者和考试作弊者的惩处力度,更要严厉打击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使作弊者无利可图,不敢贸然违法乱纪。对于社会环境方面,应当大力营造守法、诚信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并能在校园中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树起良好的学习风尚,积极维护和发展诚信考风建设,促进诚信社会风尚的自然形成。 维护考试诚信,必须标本兼治,既需进行诚信教育,以法治考,更要治理不良社会环境,以诚治考。因此,学校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考试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有效机制,避免学生发生考试舞弊现象;而每一名大学生,唯有坚持诚信理念,从自身做起,并自觉杜绝发生考场舞弊的行为,就能还考场一片纯净的天空,为自己塑造一个诚信的人格。(林志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