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诚信当回事的想法,才是最可怕的 |
|
|
|
2014年,在江苏读大二的钱志文通过微信网店卖出了58个热水袋,今年8月份,他从一则新闻上获悉,自己当时售出的热水袋属于国家禁止销售的电极式电热水袋,极易引发安全事故。之后,他开始主动联系买家一一退款召回(据9月18日《成都商报》)。 多年以前,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美国某小城里的一家私人银行破产了。按理说,像这种类似天灾的萧条,银行和储户们都只能自认倒霉。然而银行的主人一家不这么看,在之后的许多年,一家人按图索骥,一家一家把储户的存款都还了回去。尽管在法律契约上,他们并没有义务还钱,但他们觉得,这是一笔“道义之债”。 大二学生钱志文,辗转北京、长春、长沙、成都千里退款,让我想到了这个故事。我们当然可以把钱志文的行为理解成担心出事之后担责任,他自己也是这么解释的。甚至也有人认为钱志文是在炒作自己。然而在我看来,钱志文无论拥有怎样的动机,他都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而这件事背后,一定有责任感存在,一定有诚信在。 新闻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就是当钱志文按照订单上留下的电话号码,给每一个买家发去短信,说明自己的用意,但回复短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几个人回复了短信,回复的人中又有几个是质疑我是骗子的。”接着,他又给买家打去电话,但还是因被认为是诈骗而屡遭失败。最终,他不得不一一登门拜访。顾客的反映,恰恰折射出钱志文的诚信多么稀缺。很多人已经不太容易相信做一件事是出于诚信,而宁愿相信在诚信的包裹下,有着利益驱动。或者说,人们不觉得诚信这种东西,是值得为之兴师动众的。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中秋节前夕,阿里巴巴开除了5名员工,引发了舆论的热议。先来说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9月12日,阿里巴巴公司通过内部网面向员工以成本价销售剩余的月饼,并临时开发了一个内部预订页面。随后,4名该公司安全部门的员工编写程序“刷单”,多刷了124盒月饼,并因此遭到辞退。阿里在公开信中表示,这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但必须要坚信正确的方向和公司文化。5名员工使用工具作弊触及了诚信红线。 当事员工对此很困惑,只是靠技术抢了几个月饼而已,至于被开除这么严重吗?也有法律人士认为阿里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在他看来,“诚信与否,并不是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可以看出来,无论是被开除的员工还是这位法律界人士,都不觉得违反诚信是一件严重的事情。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抱有这样的看法,在我看来,不把诚信当回事的想法,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这件事不处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首先,如果这几位员工没有得到严惩,就相当于变相放任他们这样做,那么未来,比月饼大得多的诱惑摆到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有可能忍住不伸手吗?别忘了他们可是安全部门的员工。其次,如果这几位员工没有得到处理,还相当于告诉其他员工,公司没有做到公平,那遇到同样能占便宜的机会时其他员工会怎么做?而最终当这种不诚信、贪婪的手从公司内部伸向客户的时候,那阿里的公司形象很可能就遭到重创。这就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您说这能叫小事吗? 不把诚信当大事,这种观念的养成可能和我们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有关。早年间有个词叫做“挖社会主义墙角”,什么意思呢?就是反正是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而因为资源是公家的不是私人的,所以被占了便宜之后的监督和处理力度也不大。这就很容易让人养成占小便宜的习惯。而当这样的行为形成了习惯,就会导致社会普遍的诚信缺失,而且不以为耻。 然而最终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而市场的基石就在于诚信。尤其是阿里巴巴这样的私人企业,信誉是它立足市场的最大资本。面对公司内部,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就会极大影响公司的团结和士气;面对市场,如果不能展现出诚信,就无法取信于消费者。这就不是几块月饼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说到底,讲诚信不还是和公司利益挂钩了吗?那讲诚信最终到底是出于道义原则还是功利主义呢?在我看来,两者并不矛盾。无论你是个道德感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追逐利益的人,诚信都应该是你安身立命之本。讲诚信其实就是在告诉别人,我是值得信赖、值得交往、值得合作的。这将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成本,而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就像钱志文,今后无论他做什么生意,我想顾客和投资商都会信赖他,这是他最大的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