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体系治失信优于道德倡导 |
|
|
|
联合惩戒不断扩大,信用网络越织越密,让“老赖”寸步难行。人民网9月25日对失信惩戒的制度效果做出了调查反映。 信用道德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保持健康、有效运行的基本要素,是现代社会构建的根基之一。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将人类的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分析,其中无不包括了信用道德对于现代市场社会的根基性价值和意义。如果缺乏信用,将构筑起人们相互交往、交流的道德障碍,进而限制行为的发生,整个社会或可陷入基于道德的经济停摆,因为没有谁愿甘冒不必要的风险。 我国在现代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出现了屡见不绝的道德失信现象。恶意欠费、欠贷不还、不履行法律裁判等等,失信者有恃无恐。往往让法治机构、银行金融机构等等社会组织和个人束手无策,削弱了法治的威力,限制了金融的流通,让一系列的地下钱庄、收贷组织有了肥沃的滋生土壤,造成了社会暗伏的危机,这实际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信用道德危机的展现。 面对这些问题,所谓“世风日下”,人们往往高举传统道德的旗帜进行倡导或谴责,以期去腐治病,维护和构建社会的道德正义。但是,多年过去,我们看到的是收效甚微。在这里,道德的力量弱于机制性的力量。2016年初,最高人民法院与43个部门签署《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凡是进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受到联合惩戒:不得考公务员、不能进入事业单位、不能担任国有企业“老总”和事业单位负责人、不能支取公积金、不能买房……这实际上是在我国构筑起了一张广泛覆盖的信用体系保障网。 “据统计,截至9月10日,最高法已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505.37万例,限制477.58万人次购买飞机票,限制158.72万人次购买列车软卧、高铁、其他动车组一等座以上车票。”在信用道德体系保障网的覆盖下,失信者给社会造成了障碍和损害,信用体系便因此限制他对于其他社会资源的换取,公平而合理。这一体系初步构建以来,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各地出现了主动履行责任义务的现象,有望推动如法院判决执行难、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的化解,扭转被动局面。 信用体系保障网不仅有利于惩戒失信者,更有戒于可能失信者,在人们的心中种下守信意识,使其在失信与守信的道德徘徊中敬畏于社会惩戒的存在。在社会信用道德的维护中,我们不仅要倡导真善美、贬斥假丑恶,也要进一步强化、细化道德体系的制度抓手建设,让这一覆盖全社会每个成员的无形之网,成为维护现代社会有效运行、市场经济良性运转、法治措施有力量、弱势群体得保障的制度保证。 |